01 阿里巴巴的发展历史(1999~2021)
发展历程关键里程碑及影响
(网经社讯)
看过阿里早期创业视频的都知道,马云早期在北京创立“中国黄页”失败后回到杭州,聚齐十八罗汉创立了阿里巴巴。伴随业务的自然发展,一路披荆斩棘,创立淘宝、支付宝、天猫、阿里云,整合快递物流、扶持中小商家创业、整合线上线下零售生态,过去26年整个阿里巴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史,也是整个中国信息技术的商业化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创新发展了多项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系统、工具,引领了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王马赌局
历史的发展总伴随出现一些典型的标志性事件,201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实体商业的代表人物王健林跟电子商务的代表人物马云曾经设下一个亿元赌局。王健林称“到2022年,也就是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根据统计数据,虽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至2022年实物电商的占比仅有27.2%,从王健林跟马云的赌局来看,马云输了。虽然马云输了,但是从我们每个人这些年的切身感受来看,电商真真切切的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今天电商购物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短暂登上巅峰
上面两张图,第一张是中国电商平台GMV份额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18年之前除了京东能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呈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GMV市场份额保持在70%以上。第二张图是阿里巴巴的淘天用户数和88VIP会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直到2021年淘天的用户数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可以说阿里巴巴自1999年创建以来,发展至2018年~2021年这个阶段,从行业地位、份额占比以及整体用户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状态。
查理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投资
2021年Q1,阿里巴巴约15倍PE,查理芒格认为阿里估值被市场严重低估,芒格认为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亚马逊+谷歌+PayPal”结合体,是中国最强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符合典型的“高质量公司+低估值”特征。
2021年Q3、Q4,阿里巴巴股价持续下跌至120美元左右,芒格认为阿里巴巴的企业性质未发生变化,股价下跌反而是继续买入的机会,所以进行了大幅度的加仓。
2022年2月,在Daily Journal年度股东大会上,芒格认为阿里巴巴是一个合理的投资,至少目前来看,买入阿里巴巴股票并没有看起来风险那么巨大。
2022年Q1,芒格仍然认为阿里巴巴是最好的公司之一,中国当前所采取的一些举措让美国投资者感到担忧,芒格承认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一次糟糕的错误,他被阿里巴巴在中国互联网的地位“迷住了”,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终究是一个“该死的零售”,而零售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Daily Journal持有的剩余阿里巴巴股份未再进一步减持,状态为持有中。
今天来看,查理芒格在阿里巴巴的投资上“犯了错误”,主要是两点:一是错判了阿里巴巴的护城河优势,二是买入资金加了杠杆导致股价下跌后不得不减持卸掉杠杆。不过站在 2021 年那个时间节点,正如前面段落分析的那样,阿里巴巴确实体现出了超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下的”巅峰状态“,如果阿里能一直维持其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将又是一次传奇般投资经历。当然事实是阿里巴巴在随后的发展中,超出了芒格的预判,进而导致芒格对阿里巴巴的这笔投资截止目前看并不成功。
02 内忧和外患(2021~2025)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从2020年起,中国电商行业经历了哪些比较重要的变化,阿里巴巴又面临了哪些内忧和外患。
内忧
2020年10月~马云外滩演讲&蚂蚁暂停IPO
【事件还原】马云在演讲中批评了中国银行业传统的“当铺思维”,指出金融行业应该向信用体系发展,批评了监管体系,演讲的核心诉求是建立普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金融体系”,以技术驱动替代传统规则。
【影响分析】马云的演讲思维超前,指出了未来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向,体现了阿里巴巴对金融领域的“未来野心”,而正是基于此,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蚂蚁金服在上市前4天被紧急叫停,阿里巴巴股价震荡下跌,接下来的几年马云淡出了公众视野旅居国外,阿里巴巴内部也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动荡。
2021年4月~反垄断罚款182.28亿元
【事件还原】市场监管总局认定阿里巴巴自2015年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协议、算法等技术手段强制商家“二选一”违反《反垄断法》第十七条“限定交易”条款。按阿里巴巴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的4%计算,罚款182.28亿元。要求阿里巴巴立即停止“二选一”行为、全面自查并提交合规整改方案、并连续三年(2021-2023)向监管提交自查报告。
【影响分析】反垄断罚款对阿里巴巴正常的商业经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导致阿里巴巴在面对竞争对手的商业竞争中“敞开门户”无法进行必要的经营限制。但是行业监管体现出了非对称性,京东对支宝付的限制、淘宝无法接入微信支付这样的非对称竞争手段,直到2025年才逐渐解决。2024年8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阿里巴巴完成三年整改,标志着阿里巴巴正式摆脱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2023年1月~错误的“1+6+N”变革
【事件还原】六大业务集团(如淘天、阿里云)独立运营,目标分拆上市。
但在仅仅不到一年内,随着张勇的退休和蔡崇信、吴泳铭的上位,拆分计划被叫停,阿里重新聚焦电商和AI智能云两大核心业务板块。
【影响分析】马云隐退后,张勇正式走上前台,主导了多项战略变革,但因过于保守、对竞争格局误判、组织设计矛盾及投资方向偏差,导致阿里陷入增长困境。张勇误判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长期性,其财务背景导致其决策过于追求短期利润、拒绝跟进补贴战,忽视了长期生态战略。1+6+N激进分权,导致阿里巴巴各业务协同失控,除淘天外其它业务板块均不具备独立发展能力,内部争抢、内耗加剧。
2023年6月~蔡、吴上位&战略调整聚焦电商和AI智能云
【事件还原】蔡、吴上位后推出“用户为先、AI驱动”新战略,内部资源聚焦电商和AI智能云两大业务板块,一系列人事变革,年青一代管理者全面上位。
【影响分析】国内、国外电商合并重新扶正蒋凡,回归用户、回归万能的淘宝,吴泳铭亲自抓AI智能云,以战略视角超常规投入AI发展。马云也慢慢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阿里巴巴逐渐回归到了正常的企业经营发展轨道上。
外患
拼多多强势崛起
从2018年开始,随着快递行业在中国广大的小城市及农村的普及,小城市和农村的网上购物需求被点燃成为电商最重要的一块增量市场。拼多多依托微信社交裂变的强大能力,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而快速崛起,依靠强大的、极致的低价优势以及疯狂的百亿补贴策略、社交裂变优势,迅速抢占了小城市及农村的电商市场,在“省钱”这个维度建立了用户心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抖音、快手兴趣电商崛起
自2021年开始,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加速进行流量变现,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就是“卖货”,依托强大的流量和用户时长,成功打造了“兴趣电商”模式,市场份额也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美团即时零售即将崛起
美团自2017年就开始了在即时零售业务的探索,在王兴无限游戏思维模式下,美团依托外卖业务稳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不断探索到店、酒旅、即时零售、打车等各项新业务,试图寻找稳定盈利的高利润业务。
多年的战略布局和模式试错,结合当下即时零售消费人群的不断成熟,即时零售作为电商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业务板块即将迎来大爆发。而即使零售的用户心智是“快”和“好”,将会直接影响京东、阿里的零售市场份额,所以京东率先发起战争,进攻美团的外卖业务,试图阻止美团在即时零售的步伐。阿里在看到京东进攻的效果之后,迅速加入战局,打出500亿补贴的强势进攻。
这一次价格战跟互联网行业历史上的历次价格战相同也不同,战略决策不能以花钱多少来决定,如果严格卡花钱,像饿了么这个业务早就得放弃掉了,而正是没有放弃饿了么,阿里今天才有跟美团竞争的基础。当然最终胜利比拼的不是砸钱,还是要聚焦供应链,做好即时零售的各环节业务,阿里要补齐跟美团的供应链业务能力差距。当前闪购这一次,对阿里来说,砸钱的目的是给美团制造压力,同时也为自己赢取战略空间(量,规模)和时间。
不过阿里和美团都体现出了极高的战略定力,美团的核心任务不是跟阿里比烧钱,而是加速构建即时零售的完整体系,做精精细化运营,所以美团是跟随阿里烧钱,其实就是想最小代价保住第一的份额,所以选择搞0元购这种方式保单量。而阿里是要靠砸钱,为自己赢取战略空间(量,规模)和战略时间(延缓美团的即时零售步伐),所以阿里并不需要不惜代价的砸钱,并不追求在量上一定要超过美团,0元购这种单量对阿里没有实际意义。阿里要的是稳定在一定规模下,去做好运营,做好供应链,提升履约。
即时零售的战场已经开打,结局尚早。
03 阿里巴巴的困局
阿里巴巴从马云当年“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阶段,短短的几年时间,逐渐滑落到跟其它大厂继续血拼竞争的状态,当下的阿里巴巴内忧与外患并存,透过现象看本质,阿里巴巴当下主要面临以下四个困局。
强敌环伺下不断下降的电商业务市场份额如何企稳回升。
AI高投入下未来盈利的不确定。
长期战略下各业务生态协同打造的复杂性和高难度。
组织膨胀、人员庞大下的管理优化与效率提升